歷史回顧
遊走憲光
小溪河
早期村子旁有條小溪,一直延伸到現在的自強南路,沿著村外的河堤是孩子們走路到龜山國小上學的必經之路。由於水深不高、水質清澈,村人也常常在溪裡摸蛤仔、抓螃蟹。沿著溪道堆砌的駁坎,也形成了村子的自然邊界,雖然小溪後來因上游染紡工廠的廢水排放汙染,而被掩蓋了起來。
水井
村子過去有曾有三處取水井,其中靠近前排籃球場的那座,還是村子的媽媽自己挖出來的。另兩座接近公寓式眷舍,媽媽們常在此洗衣取水,隨著村子邊緣宅宅大樓的興建,有兩處已被廢除,目前僅剩下一座手壓式幫浦。
自治會與婦工隊
憲光二村 44、45 號房舍為自治會及婦工隊之行政空間,自治會外過去還設置了郵筒供村人寄信使用。除了提供村民集會、辦活動外,裡頭還有廣播室,早期電話還未普及時,要與村人聯絡就可透過自治會內的電話來找人。而村子最早的雜貨店,也是在自治會裡由方伯伯所開設。在自治會裡除了舉辦一般性的自強活動、節慶慶祝外,到了暑期間,憲兵司令部還會派大專兵來在自治會的空間,教小孩書法、英文等課程。
彎道基地
小溪的彎道處有一片小土坡,是是眷二代們常遊戲的基地,也是村子媽媽們種芭樂和養雞的好所在。由於位在溪水彎道處,每逢下大雨此區幾乎會完全被淹沒,但遇到旱季時,小溪的河道就會變成光禿禿的一片。
籃球場
籃球場的基地原為前排村人種菜的地方,但為了讓村子的孩子有地方可以運動,便將菜園鋪上水泥放上了籃球架,改造成了籃球場。幾個村子的大男孩曾好玩的組成了憲光籃球隊,這座籃球場也孕育出了女籃國手「覃素莉」,成為村人所津津樂道的「眷村之光」。
蚊子電影院
早期村子在電視普及率還不高時,憲兵司令部常派人到村裡放愛國電影,一開始本來是用布幕,但為了省去麻煩,後來直接在 32 號房舍的外牆漆上白漆,小廣場便成了露天電影院,不到傍晚自治會就會開始廣播晚上要放的片單,此時,「爆米香」的小販也會進村來,村裡、村外的孩子就會拿著米桶來排隊,邊看電影邊吃爆米香。
亂葬崗
翻過村子榕樹旁的矮牆,在過去日治時期就已是亂葬崗,在靠近村子籃球場的小坡上,甚至還有清朝時期的墓碑,隨著大同路拓寬後,此區的墳墓才遷走興建住宅大樓,偶後村子周圍陸陸續續蓋起大樓,讓村子也自然地隱身於小鎮的繁華中。
公寓式眷舍
早期村子在電視普及率還不高時,憲兵司令部常派人到村裡放愛國電影,一開始本來是用布幕,但為了省去麻煩,後來直接在 32 號房舍的外牆漆上白漆,小廣場便成了露天電影院,不到傍晚自治會就會開始廣播晚上要放的片單,此時,「爆米香」的小販也會進村來,村裡、村外的孩子就會拿著米桶來排隊,邊看電影邊吃爆米香。
村碑
村子原在現今的大同路口有兩座立柱,其上標示著「憲光二村」字樣,每到雙十國慶立柱上便會插上國旗,隨著大同路拓寬時,立柱便被拆除不復存在。
中央廣場
位在村子中央的榕樹廣場,是村人最主要的活動空間,新年團拜、自強活動、節慶表演幾乎都在這塊區域舉辦。成蔭綠蓉的榕樹,也見證著村子的半世紀的歷史刻痕。
文化牆
村子內在 70 年代左右,因著社區發展政策初步行動,透過大同社區發展協會在村子的四處牆面上,開始進行精神標語的繪製,其中也包含了32號原本為電影投射的白牆。其中最為顯著的莫過於村子一入口就可看見的「不老歌」歌詞,其他牆面則多以社區環境為口號,加強居民整潔觀念。